第2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(中)-《汉末开元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他还未成年时,就被乡人举为孝廉,与当时名士王朗(曹魏时官至司徒),赵昱等成为密友,更受彭城才子陈琳(为袁绍撰写讨曹檄文者)的称赞。

    张昭是位十分重视名节的知识分子。徐州剌史陶谦举其为茂才欲加的重用,但张昭因对方官声有亏而断然拒绝,陶谦一怒之下将其下入狱中,多亏了好友赵昱倾身营救,才幸免于难。

    出狱后张昭南渡长江避祸于扬州,孙策敬重张昭的品德才能,待之以师友之礼,任命为长史,抚军中郎将,东吴的政治军事,全部交他一手处理,为东吴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    刘晔,字子扬,淮南成德人,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,年少知名,人称有佐世之才,后来是曹操手下举足轻重的谋士,他屡献妙计,对天下形势的发展往往一语中的。

    刘晔历仕数朝,是曹魏的三朝元老。

    这两位,不管是历史上,还是现在,都是不可轻视的牛人,他们的身份地位都十分的不平凡,按常理,他们是不可能跟随陈应这样一个声名不显的人的,但是贾诩就是有着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手段!

    他先是使手段,说动张昭来雒阳游学,又安排了陈应和张昭的偶遇,通过共叙同乡之情,陈应成功的将张昭邀请到家中居住,和他成为了好朋友,将他留在了府上。

    而刘晔则是被贾诩暗中运作,被其父送到太学来读书了,而陈应也借着和他父亲刘普的关系,和刘晔结成了好友,经常请他来家中小住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张昭和刘晔明面上虽然没有归顺陈应,但是却都进入了陈应的囊中,他们虽然只是陈应的友人,但是等将来陈应出掌一方后,再来招揽他们,就不过是一份书信的事了。

    除了张昭和刘晔外,张郃、李典、徐晃、太史慈、甘宁、周泰、蒋欣、高顺、庞德等都不是善茬,之前陈应百般邀请,各色礼物送上了一大堆,使者来了一个又一个,但是却都没有请动他们。

    而贾诩接手后,他仅用了不到一年的功夫,就将他们招揽到了帐下,这不得不说,贾诩的手段高明!


    第(3/3)页